我如何成為台灣人」串連徵文的票選活動結束了,以下為票選結果:

第一名:inosen兮台華語有聲BLOG

第二名:葉子

第三名:
要做世界的台灣

以上三位均可獲得《認識台灣歷史》一套。






欣賞所有參賽作品


請以上三位得獎者來信告知獎品寄送地址及收件人大名,謝謝!


徵文活動工作小組在此也深深感謝所有參賽者、投票者及網友們的支持與鼓勵!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荷蘭前總理范艾格三度訪台
【大紀元5月29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素柔台北二十九日電)台灣外交部今天表示,荷蘭前總理范艾格(H. E. Andreas van Agt)二十八日三度抵台訪問,主要是應邀出席台灣歷史學會主辦的「台灣之再現、詮釋與認同」國際學術研討會,也將拜會總統陳水扁、前總統李登輝,預計六月三日離台。

范艾格在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二年擔任總理,出任總理前,曾以副總理身分兼任荷蘭司法部長;卸任總理後,短暫出任外交部長,其後歷任歐盟駐日本、駐美國大使,熟稔國際事務。

外交部說,對台態度友好的范艾格,目前雖無公職,但仍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並與各政黨保持聯繫,在荷蘭頗受敬重。

5/29/2006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這位可愛楊允言老師的投書,偶然在自由時報發現這篇真是超驚喜的。感恩!

世界都在哈台灣

楊允言  自由時報 自由廣場 200663

5/29-30 t.台北有一場台灣歷史kap文化國際會議,除了台灣,koh邀請美、日、英、法、荷、西六國e學者(包括荷蘭前總理)演講kah發表論文,介紹目前世界各所在做e台灣研究。會議有一個hia[醒目] e標題:「世界long [] teh哈台灣」,網站ti http://2006tw.tw。綜合講者e論點kah家己e思考,下面幾點kah tak[大家]分享。

政治情勢會改變,m.koh[不過]地理位置boe [不會]變。台灣khia e位,ti兩塊板塊e交界,ma ti大陸kah海洋e交界,ho台灣有豐富e生物資源,15世紀海權國家浮頭,beh去亞洲大陸,to愛先經過台灣,所以台灣400外冬前to進入世界歷史。咱學世界歷史,應該連結台灣,hoe學生讀了有感覺,培養世界觀。海權國家出外探險,台灣是in心目中e金銀島,有烏金(土炭)koh有黃金;歐洲人去南美洲,ma帶傳染病去,致使短短時間內印加帝國崩敗,台灣ma類似,荷蘭人來台灣,ho原住民鄒族真choe []人因為出珠(天花)死亡。……

會議e DM頂面寫一句話:「美國大學開設台語課程比台灣早十冬,日本、法國十幾間大學ma te []leh做」。咱m-thang [不要]kan-na []看著中國iah []是美國,歐洲kah其他國家ma愛看重,尤其是芬蘭(小國,世界競爭力第一名,咱愛學習)。愛重視家己已經有e資產,加上宣傳,咱絕對行會出去,世界long會看著咱!

(作者為大漢技術學院資訊工程系助理教授,用聽e請上網http://LT.taibun.tw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荷蘭前總理范奈格參訪台南市

中央社 2006-05-31

(中央社記者楊思瑞台南市三十一日電)荷蘭前總理范奈格(Dr.Andreas van Agt)今天在亞東關係協會會長羅福全伉儷的陪同下拜訪台南市。市長許添財除中午設宴款待外,下午並陪同前往四草大眾廟向荷蘭人骨骸塚祭拜,及搭乘竹筏遊覽四草自然生態景觀。

荷蘭前總理范奈格應邀參加五月二十九、三十日在台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的「世界都在哈台灣─2006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由於對台南市印象相當深刻,故抽空再度造訪府城。

范奈格至四草大眾廟參拜時入境隨俗,與眾人一同上香祭拜,還擲筊請示神明同意才前往參拜骨骸塚。

范奈格在回答媒體詢問時表示,四百年前荷蘭祖先非常勇敢,竟然可以跑到這麼遙遠且陌生的地方,在開拓世界交流方面,當時就有如此宏觀的遠見,這是荷蘭人的驕傲。

除四草大眾廟外,范奈格今天亦前往延平郡王祠及安平樹屋參觀,尤其對於安平樹屋的奇特。他說,安平樹屋具有異於其他古蹟的特色,應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勝地,對今天這趟府城舊地重遊之旅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C3/ 台南新聞              2006/06/01

荷蘭前總理訪府城

【陳美文/台南報導】
  荷蘭前總理范奈格(Andreas van Agt),31日再度探訪四草大眾廟的荷蘭人骨骸塚,神奇的是,他第一次擲筊就擲出聖杯,彷彿他3 百多年前客死異鄉的祖先對他說「歡迎光臨」,讓陪同人員嘖嘖稱奇。
  范奈格這次來台灣,原本是應邀參加29、30日在台北國家圖書館舉辦的「世界都在哈台灣─2006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由於范奈格對於歷史相當有研究,而且每次來台灣都一定會到台南,走訪當年荷蘭人在此的足跡,所以這回又特別抽空,舊地重遊。
  昨天中午市長許添財設宴接待,下午並陪同前往四草大眾廟,祭拜荷蘭人骨骸塚、搭乘竹筏遊覽四草自然生態景觀,還參觀了安平樹屋;亞東關係協會會長羅福全賢伉儷,也陪同前往。
  按四草大眾廟的規矩,要祭拜荷蘭人骨骸塚,必須先擲筊徵求同意後才能進入。昨天他一出手,馬上就出現聖杯,廟方人員大為驚奇,因為先前有電子媒體想進入拍攝,偏就是擲不到聖杯。
  范奈格說,回想4百年前,他們祖先竟然可以跑到這麼遙遠且陌生的地方,非常勇敢。而且,他們的先人當時就已預見台灣具有發展成國際都會的潛力,這種宏觀遠見,堪稱荷蘭人的驕傲。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美駐台處長唐能理神像達人 蒐藏兩百多尊台灣神像及史料發表新書

台灣日報 2006-05-30

(本報綜合報導)前美國駐台北新聞處長唐能理(NealDonnelly)駐台十多年期間,不只是兩國政治連繫的管道,更因他蒐藏兩百多尊台灣神像及史料,讓他回美後成為介紹台灣文物史料的「代言人」;昨天他的新書「台灣的神像:一名美國文物收藏家研究紀事」推出,展現筆下台灣民間文化多元活力。

唐能理這次應邀參加「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除了發表演說,也同時推出這本中英對照新書,介紹他觀察及研究台灣神像文化的心得。

唐能理於1969年到1981年駐台,對台灣的民間宗教藝術深感興趣,即開始以一個外國學者的治學方式,切入對台灣民間宗教藝術的研究。

特別的是,唐能理研究台灣神像,不但從史料的探根著手,同時也訪問了許多雕刻神像的師傅和使用神像的人,並記錄每座神像的出處,透過他親身拜訪所獲得的口頭陳述,累積成重要田野調查記錄,成為珍貴的資料。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神像》進駐華盛頓

自由時報 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2006年5月30日

「25年的時間足以改變很多事情!」離開台灣20餘年的前美國駐台北新聞處處長唐能理(Neal Donnelly),「返台」參加「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同時發表新書《台灣的神像:一名美國文物蒐藏家研究紀事》,憶及駐台期間蒐集台灣神像的往事,內心頗多感觸。

唐能理時而英語、時而國語地回顧過往舊事,因為1969年的一個偶然,唐能理受到台灣廟宇佛像的吸引,從此展開收藏台灣佛像的興趣,他研究台灣神像,不但從史料的探根著手,同時也訪問了許多雕刻神像的師傅和使用神像的人,並記錄每座神像的出處,直到1981年,共收藏200多尊各種神明的雕像及宗教藝品。

無論在2、30年前的當時或是現今,唐能理對台灣佛像的追尋,他的「田野調查記錄」都使他成為比台灣人更瞭解台灣神的佛像專家。

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亞洲文化史」計畫主持人保羅‧泰勒(PaulMichael Taylor)跟唐能理目前有一個共同的重要任務正在進行當中,亦即在史密森尼博物館推動「台灣文物計畫」,並將於該館新闢台灣文化展區,屆時,唐能理的台灣佛像收藏可能會成為開幕首檔特展,之後再於全美巡迴展出。

值得一提的是,唐能理的新書《台灣的神像:一名美國文物蒐藏家研究紀事》,以英文發聲(序、前言、誌謝、專有名詞部分為中英對照),相較於多數相關主題的出版品都是以中文寫成,對許多外國學者和有興趣的大眾來說都難以親近,此書的出版,將台灣的民間信仰、民間藝術介紹給國際人士,意義更顯非凡。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     E8/文化藝術             2006/05/30

愛上台灣神像 老外唐能理出書

【陳淑英/台北報導】
  「認識台灣,就從認識台灣的神像開始,因為,文化的基礎在宗教。」前美國駐台北新聞處長唐能理(Neal Donnelly)在駐台期間走訪各鄉鎮,蒐藏兩百多尊神像。他將部分神像藝品加上訪談與史料的研究成果,在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台灣文物計畫」的支持下,集結成書-「台灣的神像:一名美國人蒐藏家研究紀事」,他在記者會上指著書封上的神像,問:「這是哪一尊?」很多人都尷尬的答不出來耶!
  唐能理於1969至1981年駐台,在台十幾年時間,不僅中文聽說讀寫流利,對台灣神像更一清二楚。「我購買的第一尊神像是田督元帥」他回憶:「當時跟太太在南部旅行,看到問了價錢後覺得嚇一跳的便宜,就買下來。」並開玩笑的說:「太便宜了,我趕快拿走,有種偷東西的感覺。」
  之後他問了很多朋友,都無人可確切說出神像之名,這勾起他對台灣民間宗教藝術的好奇,於是開始看書做研究,只要報紙雜誌有宗教新聞就剪下,當時累積了2千多份資料;還興緻勃勃的到廟宇,找雕刻師傅、廟方人員或信徒聊天問詳情,還記錄每座神像出處,有點像做田野調查。
  唐能理收集神像品類豐富、量多而精,他強調「不買新的,我喜歡舊的,看起來無人要的。」常見的如觀音、老子、雷公、土地公、註生娘娘;少見的如法主公、五營神、三寶等;還有籤桶及跋杯的筊。印象最深刻的是壽星爺,他說:「為這尊神像,我連去四個禮拜也連問四次價錢,到第5周再去,老闆說,賣掉了,哎!我心好難過啊!」未料,神秘買家竟是唐太太,「她買來送給我當耶誕節禮物。」
  信天主教的唐能理,幾次提到「神明保佑」,如他一次將十八羅漢裝車載回家,回想當時怎麼做到的,他也不記得,只說「神明保佑」。這麼些年來平安度日,他也心滿意足的說:「神明保佑」。

/>/>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神像 跨越語言鴻溝了

   
 
美國收藏家唐能理出書研究台灣的神像。

記者李府翰/攝影
 
【記者賴素鈴/報導】

玄天上帝講英語,比只懂中文時更能度化眾生!正是前美國新聞處處長唐能理(Neal Donnel-ly),讓台灣的神像走上「國際化」。

《台灣的神像:一名美國文物收藏家研究紀事》昨天發表,由藝術家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書,從「眾神之廟」、「雕刻」、「占卜」說起,圖文並茂,田都元帥、觀音、媽祖、中壇元帥、老子、張天師、呂洞賓、司命灶君、關公、財神、土地公、保生大帝、註生娘娘、清水祖師公、羅漢、三寶、九天玄女、神農大帝、壽星、太陽星君和太陰娘娘、雷公、魁星、玄天上帝、王爺、五營神、郭聖王、法主公、城隍爺、地藏王……眾神雲集,台灣真是諸神的天堂。

一如美國史密森機構國立自然史博物館「亞洲文化史」計畫主持人保羅‧泰勒(Paul Michael Taylor)指出,對英語讀者來說,這本書的出版尤其重要,因為大多數相關主題的出版品都是中文寫成,形成英語世界認識台灣神像的鴻溝。

唐能理當年便自行摸索著,跨越這個西方人少知的世界。1969至1981年間,唐能理駐台之便收藏台灣神像與宗教文物,原先只因身為外交官,宗教信仰是反映當地文化的重要脈絡,他從骨董店收藏到的第一尊神像,到處問了兩年都無人能知其詳,激起唐能理的好奇心,積極投入研究收藏。

到底是什麼神呢?原來是戲神「田都元帥」;臉上畫有螃蟹的田都元帥多只戲班梨園供奉,當時較不具普遍知名度。唐能理不只收文物,也研究;他研讀書籍、訪談信徒和廟祝,了解神話傳說源流,甚至蒐集兩千多張剪報,了解台灣當下社會對宗教信仰的價值觀與種種。

由於收藏起步甚早,唐能理當時在台收藏的宗教文物,如今有不少即使在台灣已鮮能再見,且涵涉豐富。他收集到一位日本警察被當作王爺奉祀;以清嚴法師肉身開缸後的照片講述如地藏王一般圓寂而肉身不腐的前例,遠比台灣在地人的認識都要深入。

唐能理返美後曾將兩套各十卷的《地獄十殿圖》捐贈史密森機構,1990年舉辦巡迴展迴響熱烈,當時就曾由藝術家出版《中國地獄之旅》;此番再續前緣,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當時就擴充了「亞洲文化史計畫」的台灣文化史研究蒐集計畫,至今也仍持續發展中。泰勒與唐能理都將於今天在國家圖書館的「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發表專題演講。

【2006/05/30 民生報】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漸漸被了解……世界都在哈台灣

2006 / 05 / 31【李欣如】 Taiwan News財經˙文化周刊

台灣的競爭力不只經濟與電腦,從世界最大博物館史密森尼博物館增設典藏台灣最質樸的文化、歐美國家紛紛開設正體字華文教學、全球各地成立台灣研究學會……等,就連到台灣觀光的日本女生青木由香也因深愛台灣的飲食文化而留下居住,並以《奇怪ㄋㄟˋ--一個日本女生眼中的台灣》一書,讓台灣人發現既陌生又熟悉的自己。

由台灣歷史學會、文化總會主辦「世界都在哈台灣∣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就是為了讓各界人士了解台灣在世界全球化的潮流中,所擁有的版圖地位與意義。同時,這場集結世界各地對台灣著迷並深入研究台灣社會與文化的專家學者們,除了發表對台灣研究的精髓,也讓台灣人民了解世界如何關注我們的土地。

以文化傳承、認同問題為專長的英國倫敦大學大學院人類系麥可羅蘭教授認為,「台灣雖只是一個小島,但是,其豐富的族群與文化,實在令人感到疑惑。」他在︿傳承記憶與後殖民時代博物館﹀論文中,將此現象視為是全球化網路的產物,而不只受到歷史及領土限制的特定文化疆界中。

而一頭栽進台灣研究的法國里昂政治學院教授高格孚提出,「了解現在要回到歷史,因為從歷史中可以找到問題的答案。」他雖然曾以外國學者的身分研究台灣外省人國家認同的轉變,但是他強調,「在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中並非要補充台灣歷史文化的相關知識,而是認為台灣歷史的豐富性質的研究。」

另外,從收集神像開始接觸台灣文化的前美國駐台新聞處處長唐能理相信,「宗教是台灣最重要的。」因而讓他在十一年來收集近兩百四十尊的神像,這位醉心於台灣民俗的老外交官以參觀廟宇與神像觀察台灣,同時也將台灣的宗教信仰介紹給美國人認識。現在,他不僅出版書籍介紹台灣神像,也將所有的神像捐贈給世界最大博物館系統史密森尼博物館的台灣傳統專案收藏。

台灣歷史學會吳密察教授說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議源起於史密森尼博物館的台灣傳統專案。此推廣計畫於二○○四年由多位台裔美國人所發起,其中以台灣傳統的文化活動、台灣在過去歷史上曾被納入的活動方式、美術館、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將台灣介紹給華盛頓地區更廣大的觀眾群。也因此激起海外觀眾與海外台灣人熱烈討論如何呈現與詮釋台灣的文物。

歐洲台灣研究學會聯合會與日本台灣學會也派代表報告「全球化下的台灣研究」。文化總會秘書長陳郁秀表示,「全球化就像是網絡,而台灣處於其中之一點,需要被國際了解、也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因此,希望透過國際性的學術研討會台灣人民能更認識自己,並與國際接軌。」

儘管晚進台灣社會已逐漸出現企圖以自己的觀點來理解、詮釋自己的經驗,卻因台灣族群的多元、複雜,所以透過世界的視野來檢視將更宏觀。正如同遊遍全球三十五個國家的青木由香選擇住在台灣、並從飲食文化與社會現象出發,觀察台灣還出書,發表對台灣人來說既陌生又熟悉的景象。她常說「人家最喜歡台灣了嘛!」因此,這位日本女生還持續地在觀察台灣的有趣現象…。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