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寫的文章〈關于愛國的天論〉 何 碧 ~ 1996寄自英國

--歡迎用力轉載-- 

中國大約是愛國志士最多的國家,誰也不像咱們一樣,動轍斥同胞為漢奸、賣國賊。兄弟所在的英國,刻下正在鬧分家,即所謂逐漸解体(devolution),蘇格蘭和威爾士都為此成立了自己的國會。對此,朝野淡然處之,無人如喪考妣,疾首痛心。本人有位蘇獨分子同事,從來不承認蘇格蘭屬于英國,卻至今頑健,毫無千夫所指,無疾而終的跡象。更有甚者,英國佬當年糊糊涂涂地把日不落帝國丟了,龜縮到此彈丸小島上來。對此慘重損失,其歷史書上竟毫無交代,更未找出一個慈禧或李鴻章來作箭靶。上次兄弟到奧地利,發現那兒的人對其祖國在一夜之間被人肢解一事也同樣地麻木不仁,這才知道當今之世,惟有我炎黃子孫的記性最好,事過百年,至今有本事將一切倒霉事都算在鬼佬頭上,而且据說這就叫愛國。



可惜作為最愛國的民族,我們卻有著几項難堪的世界之最:中國是內戰最多的國家,所有別的國家的內戰次數加起來大概也不及咱們的一半﹔勇于自相殘殺的同時卻怯于外戰。宋朝以降,除抗戰外,中國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從未嬴過一次﹔二戰期間,誰也沒有我們那樣花樣繁多、數量龐大的漢奸政府与軍隊。既有滿州國,又有汪精衛,外帶維持會,以致日本后期對華作戰的主力都由偽軍承擔﹔世上也沒有誰象我們那樣處死自己的民族英雄如岳飛、于謙、熊廷弼和袁崇煥﹔最后,大概也沒誰象我們那樣,萬眾一心,排山倒海,在太平年月拼命擠出國門,象耗子逃离沉船一樣瘋狂。面對著星條旗、楓葉旗、米字旗,無數的黃膚黑眼庄嚴地舉起右臂,有如連綿的森林一般壯觀……

如此表里不一,是偽善更是愚昧。袁崇煥的命運最足以說明這一點。袁以一介書生投筆從戎,在關外糜爛、京畿震動時匹馬出關,衹手收拾殘破山河,力挽狂瀾,迭挫強敵,在宁遠大捷中擊斃努爾哈赤。這樣一個不世出的民族英雄,卻被當做漢奸千刀萬剮凌遲處死。行刑時,廣大的北京愛國市民義憤填膺,搶著吃他的肉,一口肉竟被炒到數錢銀子的高价,把袁大帥生生吃成一副骨架。袁的屈死,過去說是崇禎中了反間計,据金庸先生的考証,遠因卻在于他主張与女真人議和。以國人的直線思維,倡和者當然是漢奸,不吃不足以平民憤。衹是不知后來辮子兵入京后,當年吃掉國之干城的英雄好漢們是否有胃口去餐胡虜肉、飲女真血。

即此一端,就可見我們的愛國觀念是何等混亂。本來,我們的傳統,歷來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擁而上,轟轟烈烈地去干一件誰也說不清、道不明的事。當年儒、道、法、墨諸子百家為一個道吵得死去活來,卻誰也沒想到爭論前先廓清一下道的概念﹔毛澤東自承啃不動馬列著作,第三個里程碑卻照當不誤﹔文革伊始紅衛兵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無人想到要界定這些鬼神,害得連小學教師都成了資產階級學術權威﹔反修防修干了十多年,我党才通知大家整個事是場誤會,其實党自己連修正主義是啥玩意兒至今都沒弄清﹔八九民運全民呼喚民主,把美國的自由女神都迎來供奉,十年后卻又紛紛悟今是而昨非,大呼上了賊船。如今紫陌扑面紅塵來,無人不道愛國去,愛國成了最走俏的大路貨,可又有几位壯士說得清楚這愛國到底是什么烏龍?

所謂愛國也者,愛的究竟是民族,是國家,是政府,是執政党,是領土,是社會制度,是文化,是傳統,是歷史,是風俗,是家園,是父老鄉親,是風土人情,是飲食習慣,還是這一切的總和?

問題在于這些東西有的每項不衹一個,有的還互相排斥,連加都沒法加起來。例如所謂中華民族,指的究竟是漢族,還是包括疆域中的一切民族?如果是后者,為什么中華文明中衹有漢族的東西?有哪一個中學甚至大學的歷史教師,能象背夏商周春秋戰國秦兩漢…那樣背出吐魯番的歷史?當我們說熱愛中華民族之時,我們心里想到的真是所有的民族么?我們對少數民族真的就熟悉到非愛不可的地步了么?我們愛的究竟是人家居住的地方,還是那些茹毛飲血的生番?同樣地,少數民族又有什么理由非得熱愛漢族?認定一個維胞或藏胞會熱愛与本族文化几無相干的漢族文化,會為四大發明、漢賦、唐詩、宋詞、元曲自豪,在聽到壯志饑餐胡虜肉的高歌時會熱血沸騰,是否有些自欺欺人?反過來,要讓我們為蒙族、滿族當年征服華夏,殺掉或用計干掉文天祥、袁崇煥而雀躍歡呼又可能么?

至于國家,從春秋戰國算起,几個中國并存的年頭,似乎并不短于大一統的時間。就是現在,除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尚有一個資格更老的中華民國。這兩個國家中,我們為什么衹能愛前者,不能兩個都愛,更不能衹愛后者?如果因為前者大而后者小,所以后者是偽政權,必須以武力蕩平的話,那么當年中華工農蘇維埃共和國衹割据了几個山區貧困縣,被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圍剿是不是就更是天經地義的?如此推下來,作為中華工農蘇維埃共和國后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朔又在哪里呢?

如果愛國就是愛政府以及執政党,那么愛國的中共當年為什么要以暴力推翻由國民大會選出的國民政府?現在台灣人熱愛自己的民選政府,不認同大陸政府又有什么錯?如果愛國其實是愛社會主義制度,那么一國兩制豈不成了賣國政策?且不說從黃帝直到四九年前的中國人統統成了亡國奴。

如果愛國是愛領土,那么失去的領土是否在愛之列?如果是,我們就得規复滿清當年西到蔥岭,北至西伯利亞,東達琉球,南抵馬六甲的版圖。當然這也不在話下,怕衹怕外蒙見樣學樣,也來向我們索賠,那我們就得賠掉全副家當了。如果失土不計,我們又還有什么理由要台灣回歸?如果因為台灣由華人治理,就不算失地的話,那么我們豈不在鼓吹宁贈友邦,不給家奴的漢奸哲學?而且,新加坡豈不也在回歸之列?

再想下去,許多不容置疑的神圣原則其實都是建築在流沙上。如果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真是那么了不得,北美獨立戰爭就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賣國行為。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拿破侖帝國、奧匈帝國、納粹帝國、大英帝國、俄羅斯-蘇聯帝國也就應該萬年不老,壽与天齊。說來可悲,我們的愛國主義,其實是帝國主義和种族主義的雜拌。當今之世還有這么多的人信奉這些過气的陳貨,端的是又一項世界之最。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中間要出個拿破侖或希特勒,我們沒有這個本事。除了砸使館燒房子,咱們一般衹在嘴上練練。說穿了,我們的愛國主義,其實衹是夜郎綜合征(又名河伯綜合征)的一种表現。夜郎國的人從小聽到的是自己怎么怎么天下第一,等到河伯到了大海,才發現不但自己現在的一切不如人,而且論歷史不如埃及悠久,論文化不如希腊羅馬美輪美奐。惊怒妒羡之余,衹有縮回心造的幻影中去,靠膜拜那個虛构出來的偉大祖國來尋求心理平衡。實在無法逃避現實之時,就把一切責任賴到別人頭上,似乎整個世界都約齊了來欺負自己。近年來,當局為轉移民眾對內政的注意,一直在進行密集的民族主義洗腦,將百年前受的屈辱幻化為現實,全國便又一次成了精神病院。

其實,論受人欺負掠奪,我們比不過南韓、台灣﹔比起點之低,我們比不上遍地瓦礫的日本、德國。十二億人中,怎么就沒有几個人問一下自己:中國的事情到底是壞在自己人手上,還是栽在鬼子手里?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到底是外國人殺的中國人多,還是咱們自己掐掉的多?据說日本人殺了四千萬中國人,可咱們衹不過大躍進了一年也就輕而易舉地赶上了人家辛苦八年。當年老毛說原子彈遠不如關營長的大刀厲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任何摩登武器都比不上咱們內戰用的冷兵器。話說回來,可惜中國沒有象日本那樣挨過原子彈,否則今天我們更有理由怨天尤人了。

《總理遺囑》中說,國民革命要成功,必須聯合世上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孫中山糊涂一世,到死仍不明白。我們的問題,不是要讓人家平等待我,而是要拆除自己心中的圍城,真正學會平等待人,既不把洋人當神崇拜,又不當鬼憎厭,物我兩忘地融入世界文明。不去除心中的天朝情結,拋棄狹隘愚昧虛偽的愛國主義,我們就衹會象与風車作戰的堂吉訶德,被旋翼一下又一下地打得頭破血流,周而复始,七、八年又來一次。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8) 人氣()

一、歷史記錄的事實證明

鄭經:1663年說【東寧與中國版圖渺不相涉】。(東寧即指台灣)
黃宗羲:在明末曾言【台自破荒,不載版圖】。
康熙皇帝:1683年【台灣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郁永河:1698年【台灣迄未與中國通一譯之貢】。
雍正皇帝:1722年【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



 

轉載自妙子的異鄉翦影中整理APIN的貼文


"自古台灣就不屬於中國"本來就是「如假包換」..是真的...


一、歷史記錄的事實證明

鄭經:1663年說【東寧與中國版圖渺不相涉】。(東寧即指台灣)
黃宗羲:在明末曾言【台自破荒,不載版圖】。
康熙皇帝:1683年【台灣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
郁永河:1698年【台灣迄未與中國通一譯之貢】。
雍正皇帝:1722年【台灣地方,自古未屬中國】。


二、參考文章及論述

1)
台灣自古不屬中國,現在也是/李筱峰

2)
不但古人說,自古台灣不屬中國,即連目前在中國人心中的民族靈魂毛澤東與周恩來二人,他們過去也都認為台灣不屬中國...更何況被另一批中國人稱為「國父」的孫中山()以及稱為「總理」的蔣中正(介石)也都曾鼓吹台灣(恢復)獨立。

《一》孫文聲明支持台獨
孫文說:「在台灣的中國同胞被日本壓迫,我們必須鼓吹台灣獨立,和高麗的獨立運動互相聯合」。(見西元1925年「孫中山與台灣」書中轉述。)

《二》毛澤東蔣介石也表示支持台獨
毛澤東「如果朝鮮人民希望掙脫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枷鎖,我們熱烈支持他們爭取獨立的戰鬥,這點同樣適用於台灣」。(見「紅星照耀中國」193671日毛之談話。)

蔣介石「總理以為,我們必須使高麗、台灣恢復獨立自由,才能鞏固中華民國的國防」。(1938 4月蔣介石「抗日戰爭與本黨前途」。)

《三》胡適、周恩來協助台獨
周恩來:「我們同情民族國家的獨立解放運動,我們不只協助朝鮮與台灣,也同情印度與南亞諸國的民族解放運動」。(194115日。周恩來發表的「民族至上與國家至上」。)
   
胡適:「中國對日宣戰的目標,在恢復滿洲、熱河、察哈爾、綏遠、
以及中國本部的被佔區」。未提及台灣,表示台灣非中華民國領土。
(
19411231日在美國政治科學協會的演說講辭。重慶大公報1943515)


雖然毛澤東,周恩來過去都表態支持台灣獨立,只是在台灣尚有一批宣稱要『反攻大陸,收復故有河川』的蔣家軍隊,所以周恩來在1950年當時還向「聯合國」提案要求美軍撤出台灣,目的除了要藉此將蔣介石的殘餘勢力趕盡殺絕外,另一方面也想要藉讓「台灣獨立」以區別中國大陸政權和蔣介石政權的不同。只是當時中共尚未掌握替代「中華民國」的法統地位,所以最後在安理會予以否決情況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所提出要求美軍自臺灣撤軍的提議終究無法通過。但也使台灣的地位趨向於所謂「地位未定論」的方向。


換言之,台灣不但自古不屬中國,現在也是..未來更不是.....


延伸閱讀:

台灣屬於台灣人
中國合併台灣不會得逞
中國對台灣之圖謀與百年前日本對朝鮮類似
中國不應以「同文同種」為藉口企圖併吞台灣
台灣屬於台灣人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3) 人氣()

首先﹐並非所有「同文同種」者必屬同一個國家。例如在過去幾世紀裡英國人建立了一些殖民地﹐這些殖民後來紛紛從英國獨立﹐今天這些獨立國家有美國﹑加拿大 ﹑澳洲﹑與紐西蘭。 同樣地﹐ 德語系國家除了德國尚有奧地利。目前阿拉伯人國家,也有十幾個之多。 其次﹐中國以「同文同種」為借口﹐不斷的逼迫台灣與其合併。當然﹐在近代 世界史上以「同文同種」﹐或相同的觀念為借口既不是獨特 ﹐也不是罕有的例子。

本文歡迎猛力傳送及轉貼  


中國不應以「同文同種」為藉口企圖併吞台灣
Taiwan, China Share Little Culture By Chen, Ching-chih
「原文載於台北時報(Taipei Times) 2005916日第8頁」


陳清池著。劉金蓮譯


上月初(20058)﹐台灣某立委問一群北美洲台灣人教授﹐應如何答覆一些美國眾議員的助理所拋出之問題﹕為何台灣不乾脆就接受中國聲稱與其「同文同種」的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份﹖當美國眾議員的助理們也被誤導﹐猶有勝之﹐是被中國的宣傳機器給操縱了﹐這是何等的不幸﹗在答覆上述問題前﹐我們應先了解「同文同種」的論點如何被政治利益所利用﹐我們也要闡明中國與台灣的文化與種族之相同點其實很少 


首先﹐並非所有「同文同種」者必屬同一個國家。例如在過去幾世紀裡英國人建立了一些殖民地﹐這些殖民後來紛紛從英國獨立﹐今天這些獨立國家有美國﹑加拿大 ﹑澳洲﹑與紐西蘭。 同樣地﹐ 德語系國家除了德國尚有奧地利。目前阿拉伯人國家,也有十幾個之多。 其次﹐中國以「同文同種」為借口﹐不斷的逼迫台灣與其合併。當然﹐在近代 世界史上以「同文同種」﹐或相同的觀念為借口既不是獨特 ﹐也不是罕有的例子。


1910
年韓國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時﹐日本帝國就是利用「同文同種」的論據強迫韓國簽訂 《日韓合併條約》。1940年日本利用類似的論據 「亞洲屬於亞洲人」﹐建立所謂「大東亞共榮圈」組織以日本為首亞洲國家集團 ﹐此集團包含日本佔領下的中國﹑滿洲﹑與俄羅斯的臨海省域。本來日本答應將亞洲從歐美殖民者手下解放出來 ﹐然而日本實際是擴充其國力。當然並非只有日本以「同文同種」為借口而趁勢謀利。例如納粹德國於1938年使用相同借口進軍併吞奧國。所幸這些併吞或佔領之事件皆無持續長久。1945年盟軍擊敗德國與日本﹐同時解放韓國﹑中國﹑奧國與其他國家。


現在讓我們來檢視中國所利用之「同文同種」的術語和概念。中國人因為被洗腦而相信黃河流域為中華民族之發祥地﹐他們因此說﹕所有漢民族是古代黃帝的子孫 。此外﹐他們又認為漢文化是如此優越﹐非漢民族爭相來中國學習﹐甚至居留終究被同化成為漢人。「中國學」專家譚若思 Ross Terrill)在其2003年出版《一中帝國大夢》或書名為《新中華帝國》〝The New Chinese Empire 稱此為 「一中神話」的文化現象。中國致力支撐此神話效果﹐誠如新加坡外交部長楊榮文(George Yeo)所說 :「這觀念與理想已經根深蒂固植於人民之心中」。


實際上﹐考古學家之發現與人類遺傳學家之研究﹐業已證實漢民族為不同文化背景之種族聚集而形成﹐他們有若干不同之根源﹑傳統與語言。顯而易見之證據為﹐當今在漢民族人口中至少流通八種不同語言。不過﹐中國的政治﹑文化傳統 與措施已相當成功地強迫諸多異族在其帝國統治下接受其漢民族之身份認同。接著﹐我們來探討台灣的例子。17世紀以前﹐台灣 是屬有南島民族血統的原住民之家園。當荷蘭於1624年宣稱台灣西南地帶是其殖民地後﹐荷蘭政權開始招募中國東南一帶之居民到台灣定居與耕農。


滿清王朝於1683年併吞台灣後﹐清廷禁止人民移居海外。然而非法移民陸續由台灣海峽對岸偷渡來這島嶼。一挨﹐18世紀中業清廷解除移民禁令後﹐更多人移住台灣 。不管如何﹐滿清統治台灣的第一世紀中移住台灣的獨身漢者居多,他們與台灣原住民的女性通婚人數因此相當可觀 (唐山公娶原住民因而『有唐山公,沒有唐山媽』之說。 ) 還有﹐台灣馬偕醫院之人類遺傳學家林媽利經由遺傳學研究業已確認﹐滿清王朝時代由東南海岸移民來者在血統上與越南人應屬近親。這些移民與原住民的通婚之後代子孫的血源相當有別於漢民族﹐特別是中國北方住民﹐他們其實為漢人與非漢人遊牧民族通婚之後代 


1949
年在中國內戰慘敗後﹐蔣介石領導的政府流亡台灣﹐中國國民黨與其支持者從此以後即宣稱台灣居民有華人血統之後代佔百分九十八 ﹐而原住民只佔百分之二。很明顯的﹐中國人此種極端的種族區分之見解乃是中國帝制時代的殘餘思想。只要弱勢族群一被冠上漢名﹐中國人即視其為被漢化者﹐因此﹐中國宣稱的台灣人與漢民族是「同種」實無何可信的依據。至於「同文」之說詞﹐由於台灣自中國脫離的歷史發展,特別是1895年清廷簽署《馬關條約》導致割讓台灣給日本後﹐台灣文化之本質是日本﹑西方(特別是美國)﹑原住民與中國等文化的融合。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的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發展﹐與毛澤東所統治下的中國之發展截然不同。二者在經濟發展上差異之縮小源於1979年中國開始經濟改革。然而﹐ 在台灣海峽兩岸之社會與政治發展繼續有大幅差距﹐政治文化領域差距之最大原因在於中國領導人除靠昔時帝王權威之手段外﹐又採用列寧式「黨國合一」制度﹐以壯大其政權。另一方面﹐因有吸取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之民主制度﹐台灣支持與施行自由民主制度 。當今在台灣厲行法治(即自由與正義 ) ﹐然而在中國實質上仍為人治(即暴政)﹐可見台灣與中國之共有文化﹐只有文字相似而已。


目前﹐北京政權除運用現代通訊科技,如秘密電話錄音與網路監視人民之通訊外﹐又承襲帝王專制制度以求繼續掌握共黨政權的合理化。民主政體繼續向前邁進的台灣與寧願停留於幻想中的帝制中國﹐明顯地談不上「同文同種」。就絕大多數台灣人業已拒絕「一 中原則」和 「一國兩制」之事實來判斷﹐我們確信台灣有決心堅持自由與堅持台灣為主權獨立之國家。簡而言之﹐本文開頭所舉出的問題之答案應為﹕愛好自由的台灣人無理由接受中國併吞之計謀。


陳清池為「台灣研究院」研究員﹐南伊利諾州大學史學名譽教授

請閱讀其它陳清池專欄文章。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徵求可張貼海報之處,歡迎提供可張貼地點及需要份數
無論是學校科系、文史單位、店家均歡迎,邀請大家熱情參與,意者請來信2006tw@bsio.com.tw 感恩!



由於台灣的歷史、文化、國家認同與自信心長期以來遭到壓抑,
近年台灣人對自己的信心更是遭到部份媒體以報憂不報喜的方式貶抑。
因此台灣歷史學會結合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日本台灣學會、歐洲台灣研究學會等機構,
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將近20位對台灣有深入研究與精闢觀察的學者專家們, 將於5/29-30於國家圖書館舉行「2006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

會議slogan為「世界都在哈台灣」,目的為向國人介紹國際學界對台灣的推崇與支持,並了解自身文化的優勢。

會中將邀請荷蘭前總理 Andreas van Agt、英國UCL大學教授Michael Rowlands進行專題演講
並有關於殖民主義、原住民、博物館、認同、國際之台灣研究現況...等主題之論文發表
包括高格孚、吳密察、姚人多、林媽利、廖炳惠等學者專家。

現徵求可張貼海報之處,歡迎提供可張貼地點及需要份數
無論是學校科系、文史單位、店家均歡迎,邀請大家熱情參與,感恩!

2006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
http://2006tw.tw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2006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

             --台灣之再現、詮釋與認同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aiwan
-- Represen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Identity

官方網頁:http://2006tw.tw  (本會議因座位有限,報名已在短短一週內即額滿,向隅的朋友請多包涵)

主辦單位 Organizer
文化總會
National Culture Association
台灣歷史學會
The Taiw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合辦單位 Co-organizer

國家圖書館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國立台灣博物館
National Taiwan Museum
史密森尼博物館台灣傳統專案
The Taiwan Heritage Project,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學術參與單位 Participator

日本台灣學會
The Japan Association for Taiwan Studies
歐洲台灣研究學會聯合會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贊助單位 Sponsor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Councils of Indigenous Peoples, Exeutive Yuan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National Science Council
外交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僑務委員會 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



會議議程

會議日期:2006年5月29、30日(週一、週二),上午八時至下午五時
地點:國家圖書館 國際會議廳 位置圖



擬邀請演講:
專題演講 Andreas van Agt 范奈格(荷蘭前總理)
專題演講 Michael Rowlands(英國倫敦大學學院人類系教授)
專題演講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

歐洲
專題演講 Andreas van Agt 范奈格(荷蘭前總理)
專題演講
Michael Rowlands(英國倫敦大學大學院人類系教授)
Robert Ash (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經濟系教授)
菊池裕子
Kikuchi, Yuko(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卻爾希藝術設計學院教授)
J. E. Borao 鮑曉鷗(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Stéphane Corcuff 高格孚(法國里昂政治學院政治科學系教授)
Kees Zandvliet 冉福立(荷蘭國立博物館歷史部主任)

美國

Paul Taylor
(史密森尼博物館主任)
Douglas L. Fix 費德廉(美國里德學院副教授)
Emma J. Teng 鄧津華(麻省理工學院外文系教授)
Neal T. Donnelly 唐能理(美國前駐台北新聞處處長)
Morgan Perkins(美國紐約州立大學人類系教授)
Michel T. Lee 李東(史密森尼博物館研究員)

日本

中生勝美 Nakao, Katsumi(大阪市立大學亞洲都市文化學系教授)
駒込武
Komagome, Takeshi(京都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松田康博
Matsuda, Yasuhiro(日本防衛廳主任研究官)
山田仁史
Yamada, Hitoshi(東北大學文學部講師)

台灣

吳密察(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呂紹理(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
姚人多(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林媽利(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研究室主任)
施正鋒(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暨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林崇熙(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研究所教授兼系主任、所長)
孫大川(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教授)
胡家瑜(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李子寧(國立台灣博物館典藏管理組組長兼研究員)
廖炳惠(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台灣歷史學會簡介

  台灣歷史學會成立於1995年,20005月由內政部核准正式登記。本學會是由一群熱愛台灣、認同台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之歷史學工作者所組成,其宗旨在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提昇歷史學研究並推廣歷史教育。



台灣歷史學會簡介

  台灣歷史學會成立於1995年,20005月由內政部核准正式登記。本學會是由一群熱愛台灣、認同台灣為一主權獨立國家之歷史學工作者所組成,其宗旨在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提昇歷史學研究並推廣歷史教育。

   台灣歷史學會成立以來,除了定期出版《台灣歷史學會會訊》及論文專刊外,並且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歷史研習營、歷史文化巡禮等活動;同時也先後與台北FREE電台、台中望春風電台、台北TNT 電台、海洋之聲電台合作,製作台灣歷史學會專屬講座節目,將學會理念向社會大眾推廣。

   本學會是台灣史、中國史、亞洲史、歐洲史及其他歷史領域者交換心得的地方,希望能以意識的理智化,重新建構台灣歷史研究,並與世界各國歷史學者互相交流,提昇自我的認識,互為主體地構築新的世界歷史網路。

 

本會歷年重要會務成績

 

學術研討會

  1997年:『史學與國民意識』研討會

  1998年:『民族問題』研討會

  1999年:『認識中國史』研討會

  2000年:『國家認同』研討會

  2001年:『邁向21世紀的台灣歷史學----反思與開拓』研討會

  2002年:『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學術研討會

  2003年:『高中歷史教科書本土化之檢討』座談會

  2004年:『台灣客家歷史與社會』研討會

  2004年:『台灣人民自救宣言40週年歷史省思』座談會

  2005年:『終戰六十年學術研討會--後殖民論述與各國獨立運動』

 

『歷史文化巡禮』活動

  1998年:「清法戰爭在基隆」歷史導覽

  1999年:關西、新埔田野采風之旅

  2000年:豐原、石岡、東勢知性之旅

  2001年:台中海線(大甲、清水、沙鹿)地區人文歷史巡禮

  2002年:歷史、街坊和生活—老街(湖口、大溪、三峽)風華深度

 

探訪

  2003年:桃仔園歷史散步

  2005年:台中縣新社鄉白冷圳歷史文化之旅

 

研習活動

(每年協助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舉辦『新台灣史研習營』)

  2000年(第一屆):豐盛的台灣文史巡禮,瘋狂的鹽水烽炮嘉年華(

           台南鹽水)

  2001年(第二屆):海洋與歷史的對話(嘉義朴子)

  2002年(第三屆):從『後山』回歸歷史原點(花蓮玉山神學院)

  2002年:「台灣歷史與古蹟」--淡水河系的歷史與古蹟教師研習

       營(淡水,主辦)

  2003年:西仔反---清法戰爭與台灣特展」系列活動--西仔來打咱台

       灣,大家合齊來打「番」:『西仔反120週年』教師研習

       營(淡水、基隆,主辦)

  2003年:尋訪「桃仔園」--桃園台地歷史文化研習營(桃園,主辦)

  2003年(第四屆):探尋雲霧林深的歷史(嘉義奮起湖)

  2005年(第五屆):從南方看台灣--屏東的歷史與族群(屏東東港)

出版部份

  會刊:《台灣歷史學會會訊》:半年刊,目前已出版至第18期。

  論文專刊:研究專刊系列1:《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

  研究專刊系列 2:《民族問題論文集》

  研究專刊系列 3:《認識中國史論文集》

  研究專刊系列 4:《國家認同論文集》

  研究專刊系列 5:《邁向21世紀的台灣歷史學論文集》

  研究專刊系列 6:《歷史意識與歷史教科書論文集》

  專書:《台灣歷史的鏡與窗》(中英對照,與Taiwans News、國家展望基金

       會合作出版)

 

Smithsonian Institute 史密森尼博物館

 史密森尼博物館是全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系統,擁有16座博物館、美術館和國家動物園,成立於1846年,總共收藏逾1.42億件藝術品和標本,該系統也是一個研究中心,致力於公共教育、國家服務、以及藝術、科學和歷史領域的學術研究,資金源於英國科學家詹姆斯˙史密森尼﹙James Smithson﹚的遺贈,其目的是「積累和傳播知識」,也是唯一由美國政府資助的,半官方性質的博物館機構。。網站除了提供查詢,另設有10種語言供作瀏覽。

 史密森尼系統中有九座博物館和美術館位於國家廣場﹙the National Mall﹚兩側,在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山莊之間。一座三層的地下建築內設有兩座博物館和S. 狄龍˙利波雷中心﹙ S. Dillon Ripley Center﹚,該中心包括國際美術館、辦公室和教室。另有五座博物館和國家動物園設在華盛頓的其他地方。庫珀-休伊特 ﹙Cooper-Hewitt﹚和國立設計博物館以及國立美洲印地安人博物館設在紐約市。

 史密森於1828年逝世時,把他的財產遺贈給美國政府,以便使他們可以建立一個增進和傳播人類知識的學會。美國政府於公元1838年得到了他的財產,約瑟夫•亨利於1846年任史密森學會的第一任會長。亨利指出:在美國,「雖然許多人長於把科學應用於實際生活,但很少有人為了發現和發展新的真理的必要而進行辛勤的勞動和認真的思索。」

 董事會由美國最高法院院長、副總統、3名參議員、3名眾議員和6名非官方人士組成。此外,學會還領導著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和若干分佈在美國其他地區及一些國家的研究中心、天文台和科學實驗室等機構。

 

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之台灣傳統專案(Taiwan Heritage Project )

 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台灣傳統專案「Taiwan Heritage Project」成立於2004年,目的在於支持史密森尼博物館關於台灣傳統文化遺產的研究、收藏品改善及大眾計劃,此計劃亦鼓勵與台灣學術單位的交流合作。

 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第十街及憲法大道交口,在2004年有超過六百萬人次參觀,使它成為世上最多人參觀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博物館成立於1910年,致力於維護和保存世上最廣泛的自然歷史標本及人類手工藝品收藏,並促進重要的科學研究、教育計劃以及籌辦將其所屬科學家及館方人員的成果呈現給大眾的展覽。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隸屬於世上最大的博物館及科學研究綜合體「史密森協會」,博物館除1225日休館外,開放時間為每天早上十點至下午五點30分,免費開放參觀。

 

歐洲台灣研究學會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

 由歐洲一群台灣研究學者所組成的「歐洲台灣研究協會」(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Taiwan Studies)成立於歐洲歷史悠久的東亞研究重鎮—倫敦大學亞非學院(London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SOAS),並於2004417-18日舉辦了第一屆年會。由於「台灣研究」的趨勢在歐洲日漸興盛,歐洲台灣研究學會不僅聚集了英國國內的台灣研究學者,更結合了歐洲其他國家對台灣有深入研究的各領域學者專家。協會成立的目的旨在透過常態性研討會的舉辦,促進歐洲學者們關於台灣研究的交流與互動,並增進歐洲世界對台灣研究的認識。基於此一理念,在首次研討會圓滿成功後,又再接再厲,於2005年德國波鴻(Bochum)召開第二屆年會,今年(2006)則轉往法國巴黎舉行的第三屆學術會議。短短三年以降,「歐洲台灣研究研討會」儼然已是歐洲最大並最具影響力的台灣研究學術盛事。

 

日本台灣學會

 日本台灣學會(the Japan Association for Taiwan Studies, 簡稱JATS)創立於19985月。本學會是由日本及其他地區有志於促進台灣研究(Taiwan studies)的學者所組成,會員約有一百五十人,遍佈日本全國,北從北海道,南到琉球都有學者參加。學會目的為藉由研究者間的相互交流及合作,透過有效利用研究資源來充實發展日本方面的台灣研究,研究範圍囊括了文學、史學、政治、經濟、人類學等各議題。

 本會定期舉辦與台灣研究相關的年會、研究會、演講會及講座。每年六月間舉行的學術大會,至去年舉辦時已拓展至11個分科會,與會人士人數規模亦已超過200名。定期於台北舉行的台北定例研究會迄今累計有34回的聚會討論活動

 除了學術交流,本學會亦致力於「戰後日本台灣研究文獻目錄」的製作,有計畫並系統性的保存台灣研究的相關論文及文獻,此專案由交流協會日台交流中心贊助,至200632日已累積6,475件相關文獻。

 本會因理事長為石田浩(關西大學)近日過世,故由副理事長下村作次郎(天理大學)暫時代理,理事陣容包含了:前文建會副主委吳密察(台灣大學)、松田康博(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及台灣史蒐集研究權威若林正丈教授(東京大學)。

 

本會發行有刊物「日本台灣學會報」,並且不定期發行新聞通訊(NEWS LETTER)。

網站位址:http://wwwsoc.nii.ac.jp/jats/index.shtml

 

國立台灣博物館

 國立台灣博物館成立於1908年,是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當時日本政府為紀念台灣南北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於19081024日設置「台灣總督府博物館」,初開館時有典品一萬多件。1915年博物館的新館舍台北新公園內落成啟用,成為日本殖民政府在台興築之公共建築中的代表性傑作之一。

國民政府來台後,本館於1949年改隸省教育廳,更名「台灣省立博物館」,期間經歷19611994年兩次閉館大修,1999年改隸中央而更名為「國立台灣博物館」(National Taiwan Museum)至今。各年代名稱雖異,卻是台灣日治時期唯一度過戰火、經歷政權更迭,至今仍於原址開放營運的博物館。

這座從上一世紀初就立於台北火車站前的博物館,座居清代台北城東西主軸與南北次軸交叉點,以其典雅莊嚴的建築、豐富多樣的展示蒐藏與核心的地理位置為重要的歷史地標之一,1998年內政部評定本館館舍為「國定古蹟」。從日治時

期的「台灣總督府博物館」至今日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它見證了台灣的歷史歲月,同時也記錄了這塊土地自然人文的點滴映像。透過博物館這道窗,您將看到台灣地質、人文、動物及植物發展的軌跡和面貌。今日的國立台灣博物館仍延續當年創館時的規模,目前設有人類學、地學、動物學、植物學及推廣組等五個研究組,蒐藏研究以台灣本土的文化歷史、生物物種及自然現象為主要方向,並將成果透過主題展示、教育活動、出版及各項合作計劃等方式呈現與延伸,服務廣大群眾,達到博物館教育的目標。

 

文化總會

 文化總會(National Cultural Association)於19913月,由前文復會(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依法改組設立,並推舉李前總統膺任會長,為全國性社團法人,全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現任祕書長為陳郁秀女士,本會的工作任務,在整合政府與民間,協調文化機構、社會團體、企業界等,經由策略聯盟方式,共同推展思想研究與文化藝術活動,以創造優質的國家文化環境與內涵,提昇國家文明素質。2000925日舉行第三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推選陳總統水扁先生為會長,並揭示「文化台灣‧世紀維新」之願景,以為本會日後發展之方向,20041118日陳水扁總統再度經第四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投票通過續任迄今。

為防止中國網特垃圾留言騷擾,本站含有辟邪關鍵字「法輪功」及不當留言ip記錄器,謝謝。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由於歷史的因素,關於台灣之知識的生產與詮釋,都受到外來強勢知識傳統或政治力量的影響,相對於這種以外部的眼光來理解、詮釋台灣之歷史、文化、社會的方式,晚近台灣社會中已經逐漸出現企圖以自己的觀點來理解、詮釋自己之經驗、社會的呼聲。這當然與台灣晚近的民族自覺氛圍有關,但是它應該也是全球性的關於殖民主義、東方主義這種學術討論與社會實踐的一環。本會議一方面將探討在此之前,「台灣」如何被理解、詮釋,也將探討晚近強調台灣觀點的時代社會背景,及因此而將發展出來的台灣新認識。 

 
本會議透過國際上研究台灣的知名學者,將其研究台灣文化發展與現象之成果對台灣與國際發表。探討的議題包含各國博物館曾經展示的台灣館,當國際知名博物館展示台灣時,台灣本體是如何的以簡潔的語言與物體,視覺空間的協調下,呈現了台灣的面貌。這樣的面貌如何的被詮釋與解讀?在外國人的不同時間與空間當中,產生出怎樣的對台灣主體的觀感,這樣的觀感如何影響到他們看待台灣的注目與關心?本會議從一個全球的視野來關懷台灣主體,因此,會議的主題將包括:(1)博物館所呈現的台灣、(2)他者眼中的台灣(17世紀至20世紀)、(3)台灣詮釋與殖民主義、(4)台灣的主體性與本質、(5)新世紀全球化下的台灣研究。

 
在這五個議題下,邀請到荷蘭前總理范奈格(Andreas van Agt)、英國‧倫敦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羅藍(Michael Rowlands)等近二十位國際學者前來,與本國相關歷史、文化、人類學、語言學、文化資產等學者進行討論與對話,寄望能讓國人瞭解全球各地有相當多的台灣研究,正透過各種不同的領域與方法,瞭解台灣與研究台灣。台灣的主體如何在國際的知名學者與博物館,甚至在全球多元化的眼光當中,呈現自己的主體樣貌!

 
2006台灣歷史與文化國際會議 

hataiw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