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驗 就是「倒垃圾」經驗 | |||
2008/05/06 | |||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今年年初,許多台北市民都收到一張市長郝龍斌簽名的單張,那是美國人茱莉亞.羅絲投書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中譯:「我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 內容描述羅絲的「台灣經驗」:鉅細靡遺的垃圾分類、壯觀的等垃圾車隊伍,讓她回到美國深思:我對消費的每一樣東西都有責任,「這門功課,跟中文課一樣有價值」。 兩年多前,身為自由撰稿者的羅絲獲得美國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到台灣研究,租住台北木柵,現已返美。經由電子郵件,羅絲接受本報訪問,談她的投書與台灣經驗。 問:你的投書「在台北學到的垃圾功課」被官方大量散發,可以談談嗎? 答:文章刊出來已經四個月了,我收到許多電子郵件,有台灣人跟我道謝,也有印度、美國、香港及歐洲的回收業者,想知道台灣的資源回收作法。 垃圾蒐集 方式迷人 我回到美國之後,看到抗暖化這麼熱門,大家不斷在談「碳抵銷」,但消費還是這麼暢旺!我覺得可以分享我在台灣學到的垃圾回收理念和作法,因為台灣經驗,我自己改變很多。 當我第一次在木柵把我的垃圾丟上垃圾車開始,我就被台灣的垃圾蒐集儀式給迷住了。在台灣,倒垃圾是件整個社區的大事。不像在美國,丟垃圾就只是丟出去罷了,晚上丟、早上有垃圾車載走,大家不會見面。 等垃圾車是台灣最生動的社區經驗,外國朋友都該親眼體會一下:不同種族、不同收入階層和職業的人,都參與這場倒垃圾的盛會,這也讓我覺得自己真的是這個社區的一分子。 像我在投書裡寫的:「我看見夜市的小吃攤老闆提著一大桶蛋殼,邊等垃圾車邊跟便利商店的店員聊天;幫主人倒垃圾的菲傭提著垃圾袋,用家鄉話聊天,還交換廚房用品,熱鬧得像星期天早上的跳蚤市場。還有一些拾荒者穿梭著想撿些紙板和報紙,可以多賣點錢。里長會出來吹哨子維持交通。」這些畫面至今還是很深刻。 垃圾丟出 才知浪費 我的房東太太幫我上了堂丟垃圾的速成班:先到便利商店去買政府規定的專用垃圾袋,你丟得多就得多花錢買袋子。然後,在政府規定的時間才能把垃圾拿出去,和其他居民一樣,在巷口等垃圾車和資源回收車。 當你把自己的垃圾丟上車,你會看到你整個星期消耗了多少東西,你會覺得自己該為這些消耗負責。 有些房東會幫房客垃圾分類。我有位美國朋友一搬進他台北的套房,就丟了好幾袋的垃圾出來,結果他的房東太太仔細檢視他的垃圾之後,責備他吃了太多糖,水果吃太少。他覺得很羞愧,隔天馬上買了一袋橘子,指望房東太太會注意到他故意放在垃圾最上面的橘子皮。 我的房東太太是第一個教我怎麼搭公車、怎麼付車資的人。要先看司機座位旁邊的「上車投幣」或「下車投幣」燈號,這對剛到台灣的人,真的是很有用的資訊。 問:你會如何對美國友人形容台灣? 答:我想我會說,台灣是傳統中國、日本及美國文化綜合體,很有趣,而且人民非常、非常友善。我從沒有在別的國家覺得如此自在。 台北食物 勝過上海 我曾經在上海住過一陣子,比較兩地,我會說,第一,台北有更多人說英文,溝通更容易。第二是食物,上海食物太甜也太油了。所以當我在台北發現有這麼多不同的中國菜,我真是鬆了一口氣。 要說台灣有什麼事讓我抓狂,就是每次我到大賣場買東西,很多人都會盯著我的購物車看,想要知道這老外到底都吃些什麼,啊,我受不了! 【2008/05/06 聯合報】 |
台灣垃圾車音樂用名曲 外國人讚嘆真優美
(2008/05/03 22:16)
記者林仙怡、吳財賢、江慶鏗/洛杉磯報導
台灣的垃圾車專用歌曲「少女的祈禱」,竟然讓外國人大開眼界,美國知名的旅遊節目主持人喬瑟夫,用8天的時間拍攝台灣紀錄片在美國放送,他形容台灣的垃圾車音樂,聽起來實在太優美了,令他非常佩服這個點子。
婆婆媽媽最熟悉的世界名曲應該就是「少女的祈禱」,每當垃圾車一來,都會聽到這首名曲,但是對外國人而言,很難想像這竟然是垃圾車的聲音,旅遊達人喬瑟夫還形容,台灣人實在太有創意了,來自美國的他旅遊資歷26年,足跡踏遍50多個國家,日前特地來台灣花了8天的時間完成這部環台紀錄片。
除了垃圾車用名曲以外,喬瑟夫還介紹了台灣熱情的墾丁,推薦去吃當地烤魷魚、木瓜牛奶,還可以唱個卡拉ok熱鬧一下;而要看世界級景觀,他是推薦太魯閣峽谷非去不可;台灣特有的水果釋迦,也曾了他口中滋味就像淋上糖漿一樣甜。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有好山好水,還有好吃的美食,如果真的要說,台灣還缺少了什麼,這位旅遊達人認為,或許是對於觀光客更多的貼心和尊重。